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是一种骨髓增殖性肿瘤,以红细胞增多为主要表现,常合并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增加。患者血栓事件及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性会随之增加,并且常出现皮肤瘙痒、疲劳、盗汗等症状,在疾病进展时常出现脾肿大。
目前的主要治疗目标是在避免医源性损害前提下预防血栓事件,并且减少向骨髓纤维化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转化的风险。多数患者接受小剂量阿司匹林及静脉放血治疗,以达到红细胞压积(Hct)小于45%的目标,其可以减少血栓事件及因心血管事件而导致的死亡。
对于发生血栓事件的高危患者、具有持续性及进展性血液学异常、脾肿大、有症状、及不能耐受放血或需经常放血的患者,常推荐降细胞治疗。
目前最常用的的一线降细胞药物为羟基脲,然而有一些患者不能获得充分的疗效或不能耐受治疗量所带来的副作用。对于这类患者,临床上无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案,因此只要患者能从治疗中获益,临床医生仍继续选择羟基脲治疗。
鲁索替尼作为一种JAK1/2基因抑制剂,二期临床试验已表明其可使PV患者临床获益。为此,意大利弗罗伦萨大学的Vannucchi教授进行了一项三期临床开放标记研究,用于评估对羟基脲未获得充分反应或因其副作用而不能耐受的PV患者,鲁索替尼与标准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差异,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
我们将合并脾肿大且依赖放血治疗的PV患者,以1:1进行随机分组,其中鲁索替尼组110例,标准治疗组112例。鲁索替尼组的药物起始剂量为10mg,每天2次,后逐渐增加剂量以使得在不予放血的情况下Hct<45%、脾脏体积缩小、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降至正常。当出现2级及2级以上细胞减少时,需减低剂量或中断治疗。
标准治疗组为临床医生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一种最佳的治疗方法,包括羟基脲、干扰素、哌泊溴烷、阿那格雷、沙利度胺、来那度胺、或不予药物治疗等,当无反应或因药物毒副作用需中断药物治疗时,可更换其它药物。若无特殊禁忌,所有患者均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
研究的主要治疗终点为32周内Hct得到控制,及脾脏体积在第32周较治疗前缩小超过35%的患者百分率。
结果显示,鲁索替尼组与标准治疗组达到主要治疗终点的百分率分别为21%及1%。鲁索替尼组与标准治疗组分别有60%及22%的患者Hct得到控制,两组分别有38%及1%的患者脾脏体积缩小超过35%。
鲁索替尼组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的患者百分率较标准治疗组明显增加 (24% vs. 9%, P = 0.003),鲁索替尼组第32周总症状积分减少超过50%的患者百分率较标准治疗组同样明显增加(49% vs. 5%)。
在鲁索替尼组,3-4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2%及5%,而标准治疗组所对应的发生率分别为0%及4%,鲁索替尼组与标准治疗组分别有6%及0%的患者出现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且均为1-2级。鲁索替尼组发生1例血栓栓塞事件,而标准治疗组出现6例。
因此,对羟基脲未获得充分反应或因其副作用而不能耐受的PV患者,鲁索替尼较标准治疗能更好的控制Hct及缩小脾脏体积,并且改善疾病相关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