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Johansson PI教授总结了如何处理大量出血的临床经验,发表于2014年11月BLOOD杂志的“How I Treat”系列。编译如下:
过去十年,因创伤出血而死亡的人数增加了20%,超过疟疾、结核和HIV死亡人数的总和。出血时需要大量输血,其输血量仅次于外伤和大手术;出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大出血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凝血功能的障碍,包括纤溶亢进。凝血功能的障碍可进一步增加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如果不进行及时救治,很快就会死亡。在了解大出血的治疗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凝血系统。
人体内共有两条凝血途径——内源性和外源性。在人体内,凝血总是从外源性的那一支开始(组织因子和VIIa结合)然后一步步得到最终的产物---纤维蛋白。
外源性凝血途径可制造一些Xa,Xa与组织因子通道抑制因子(TFPI)相互作用,关闭外源性凝血途径。产生足够的凝血酶后,内源性凝血途径打开。
目前关于凝血机制的最新理论是以细胞为基础的凝血模型,强调了组织因子在凝血初始阶段的重要性。一些新技术,如血栓弹力图(TEG)和旋转血栓弹力图(ROTEM)可准确检测凝血的情况,对凝血性疾病的诊断和处理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传统的大量输血定义是24小时内输血超过10个单位。对于大量出血的患者,争取时间很关键,从复苏开始交替使用血浆、血小板、红细胞。目前大部分采取输血打包法”(transfusion packages)即:5U PRBC+5U FFP+2U血小板。这是目前较多使用的输血方法。
“打包法”主要用于不能控制的大出血,导致这种大出血的病因有外伤、医源性大血管损伤,产科大出血,主要表现为血流动力学障碍和灌注不足,必须靠输血制品来保持体温和维持平均动脉压。这时候应同时暂停晶体液的输注,禁止输注胶体。
研究结果表明用“打包法”输血可极大地改善输血操作和大量出血患者的生存率,此外,大量出血患者患者用TEG测定凝血功能结果显示, “打包法”能早期维持止血效能。
创伤的患者抗纤溶剂应该创伤出血的3个小时内使用,抗纤溶治疗的效果应该用TEG评价,因为严重受伤的患者必须要用氨甲环酸。如果不能进行TEG,必须立即进行均衡输血,直到血流动力学控制为止。
另一种治疗大出血的方法主要来自战场的经验。在到达医院前,尽量使用止血带、指血敷料进行止血,同时进行低血压复苏减轻或预防正在进行的出血。
低血压复苏的的定义是:创伤患者大出血未止住之前,不应大量补液,如果大量补液会加重出血和降低生存率。大量数据有力证明,对于不可控的出血患者,维持低压复苏抢救是最好的。
以往,战场上的飞机常规备有血浆和红细胞,所以出血性休克的患者在到达医院前就可以进行平衡输血。最近他们使用液体血浆作为血浆的替代品,因为液体血浆保质期更长、止血效果和冰冻FFP相差无几。
到达医院后,立即进行血红蛋白测定、TEG和静脉血气分析,如果ABC评分<2分(ABC法是根据血液的消耗量再配合四个参数来判断;即创伤性质、低血压、心动过速、超声波探测腹腔积血,该计分法灵敏度75%,特异性86%)。,利用TEG的返回测量值进行驱动复苏。
如果患者有休克或低血压或ABC评分>2分,立即开始1:1:1驱动复苏。如果患者纤溶亢进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氨甲环酸。对于大出血的患者,目前仍没有最佳的抢救方案,把握输血的时机和TEG分析的结果对提高大出血患者的生存率很重要。
现有的数据表明,对大出血的患者,平衡输注血浆、血小板和红细胞悬液可降低死亡率。目前针对不同止血复苏方案的随机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