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OBI)是指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个体,其肝细胞中仍有少量病毒释放,血清及肝组织中存在低载量 HBV-DNA,常伴随着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
目前发现,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经历化疗、免疫抑制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OBI 可能会出现再活动。临床表现为肝脏炎症坏死,重者可诱发肝衰竭或死亡。那么,如何预防和治疗 OBI 的再活动呢?
来自意大利的 Sagnelli 学者等人对血液肿瘤患者 OBI 再活动的管理、预防和治疗进行了总结,其研究结果发表在 2016 年 10 月的 Infection 杂志上。
OBI 监测
采用 RT-PCR 或 HBV 基因区特异性的寡核苷酸引物来检测肝组织 HBV-DNA 水平,是诊断 OBI 的金标准。OBI 中病毒复制和肝损伤之间的机制目前仍不明确,但来源于 cccDNA 的病毒颗粒及转录产物可能起重要作用,这种低活化的 HBV 复制可刺激 HBV 特异性的记忆 T 细胞反应,维持 TNF-α和 IFN-γ水平。
OBI 再活动
HIV 感染,肝、肾、骨髓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全身化疗、生物制剂(利妥昔单抗、阿伦单抗)或高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等引起的显著的免疫抑制状态可引起 OBI 再活动。通常我们判定以下情况为 OBI 再活动:患者血清中 HBV-DNA 水平突然升高,或原本 HBsAg 阴性的患者体内重新出现 HBsAg。
诱发 OBI 再活动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免疫抑制治疗及血液肿瘤疾病状态损伤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以致 HBV 病毒肆意复制,并在肝细胞表面表达核心抗原。一旦免疫系统重建,肝细胞表面预先致敏的 CTL 识别病毒抗原,导致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坏死甚或肝衰竭。
一项体外研究发现 HBV 脱离宿主肝脏微环境后可完全重建其复制、转录和蛋白质合成功能,间接证实 HBV 感染成为隐匿性,其宿主免疫系统起一定作用。
OBI 管理、预防和治疗
对于不同临床背景下,合并 OBI 的血液肿瘤患者是否需要密切监测及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略有争议。但 Sagnelli 等认为临床医生在做决定之时,要明确两点:第一,长期监测 HBV 复制并非易事;第二,有研究发现,一旦 HBV 复制已上调或疾病已再活化,此时再给予 NAs 治疗往往无效,甚或致命。
因此,对于有 OBI 再活动风险的血液肿瘤患者,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及密切监测病毒复制不失为合适的临床抉择。
接受氟达拉滨、蒽环类药物、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利妥昔单抗、阿伦单抗治疗是诱发血液恶性肿瘤患者 OBI 再活动的高危因素。此外,血液系统疾病本身及化疗导致的免疫抑制程度也不可忽视。
口服 NAs 可有效避免 OBI 再活动。但服用 NAs 预防性治疗的时间尚无一致定论,目前推荐血液肿瘤的患者在行免疫抑制治疗前 3 周至治疗终止后 12~18 个月,需进行核苷类似物(NAs)抗病毒治疗以预防 OBI 再活动。
国际指南推荐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高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使用抗 CD20 或抗 CD52 单克隆抗体治疗的血液肿瘤患者使用拉米夫定预防 OBI 再活动。患者若有进展性肝病需改用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抗 CD20 或抗 CD52 及其它非侵略性化疗,可行 HBV 监测,一旦出现 OBI 再活动,早期给予高效抗病毒药物。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感染时间(dxyinfect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