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铁剂是目前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一线疗法。但是,口服铁剂的疗效常因吸收不良、胃肠道反应和依从性差(服药 14 天后依从性约降低 10 %,2 个月后可降低 32 %)等因素而大打折扣。此时则需将给药方式调整为静脉铁剂注射,但何时进行调整仍无明确规定。此外,临床上尚无已知的标记物可预测患者是否对口服铁剂治疗有反应,口服铁负荷试验也因未经广泛验证而极少使用。
来自哈佛医学院的 Okam 教授等通过对 5 项口服铁剂 / 静脉铁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二次分析,将患者对口服铁剂的反应特点进行了总结,目的是寻找可评判口服铁剂是否有效的实用、灵敏的监测指标,以便于临床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这 5 项试验分别对严重子宫出血、炎症性肠病和产后贫血等原因造成缺铁性贫血的病例进行了分析归纳。试验对象的纳入标准大体相同,包括血红蛋白(Hb)≤ 10~11 g/dl;铁蛋白 ≤ 100 ng/ml。对铁剂治疗有反应的标准是给药 14 天后 Hb 增量 ≥ 1.0 g/dl;反之,则定义为对治疗无效。
以「改良意向治疗」为基础, 受试者随机服用了至少一种单剂量药物,并且在治疗后至少接受了一次 Hb 含量测定。在治疗初始、给药 14 天、28 天和 42-56 天内收集相关数据,分别利用费氏精确概率法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类别变量和连续变量进行分析。利用在线软件数据对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预测值进行计算。所有的统计学检验都为事后分析,未对多重比较造成的 1 类误差进行调整。
其中一项试验的受试者共 738 人,包括 537 名应答者和 201 名非应答者。与非应答者相比,应答者群体更年轻,BMI 指数更低,初始 Hb 也更低,患者对口服铁剂的治疗依从性约为 83.9%~98.5%。
给药 28 天时,应答者中 Hb 增量 ≥ 1.0 g/dL 的比例要高于非应答者;给药 42-56 天内,应答者中 Hb 增量 ≥ 2.0 g/dL 的比例依然高于非应答者(见图 1);进一步的 Hb 增量可忽略不计。给药 14 天时 Hb 增量 ≥ 1.0 g/dL 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预测值分别为 90.1%、79.3% 和 92.9%。
图 1. 给药 14 天后的血红蛋白增长趋势图:应答者(给药 14 天后 Hb 增量 ≥ 1 g/dL)Hb 的增长比非应答者(给药 14 天后 Hb 增量<1 g/dL)更持久、增量更大。
通过对造成 IDA 的不同病因的分层分析可得,产后贫血患者在给药 14 天 Hb 增量 ≥ 1.0 g/d 的比例(95.5%)要高于严重子宫出血(56.3%)、胃肠道出血(53.5%)和其他病因(42.9%)。
综上所述,该汇总分析得到的最重要结论为:给药 14 天时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水平是预测药物长期应答状态的一个精确指标。这一指标可帮助临床医生决定是否将口服铁剂改为静脉铁剂,以及何时更换。尽管该研究为口服铁剂的监测提供了一个实用性手段,但必须承认这种对数据的事后分析方法存在着潜在偏倚。同时,分析时采用的多重比较也增加了 1 类误差的风险。
但这一试验结论与先前已发表的一项 RCT 结果相一致,该试验在正式随机分组前进行了为期 14 天的「运行调试」,以确认其疾病状态和依从性。参与试验的 374 人中,顺利通过前瞻性「运行调试」阶段的 143 人(38.4%)的 Hb 增量 ≥ 1.0 g/dL。
未来仍需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来对这一结论进行论证。考虑到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已经成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如若未来可以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药物疗效,这一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将得到极大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