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学习:海绵状脾淋巴管瘤 1 例

2015-11-29 22:53 来源:丁香园 作者:柯立池
字体大小
- | +

近日,来自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小儿外科的白玉作教授在 Surgery 杂志上发表了一例 8  岁小儿海绵状脾淋巴管瘤的病例,一起来学习下如何诊治。

病例介绍

患儿因左上腹疼痛一个月入院,无明显外伤史。腹部检查在左上腹触及一质地柔软活动性包块。腹部 CT 平扫发现一低密度灶,大小约 6.9×6.3 cm2,位于脾脏下方。增强 CT 可见病灶中心与外缘呈放射状分布(图 1)。

1.jpg
图 1. 增强 CT 可见肿瘤边界清晰,脾脏增大,质地不均匀,呈辐射状改变

因无法完全排除恶性病变可能而给予患者行脾切除术。

手术及病理:脾脏包膜完整,表面光滑。肿瘤为单一实质状,大小为 6.9X6.3 cm,位于脾脏包膜下方,呈现放射状分布。其颜色暗红,有完整包膜,和脾脏组织边界清晰。周围脾脏实质细胞未见明显异常(图 2)。

2.jpg
图 2. 肉眼观可见脾脏包膜下为一个实质肿瘤,边界清晰,中间可见刀疤样星形纤维化区域

组织学检查:淋巴管周边囊性扩张形成肿瘤,内衬单层扁平上皮以及乳头状内皮细胞增殖。腔内充满均匀的嗜酸性粒细胞,未见红细胞。免疫组化发现内皮细胞能与 CD31 和 CD24 及 VIII 因子相关性抗原发生反应(图 3)。

3.jpg
图 3. 镜下可见囊间隙充满嗜酸性粒细胞:A 箭头处可见内衬单层扁平上皮以及乳头状内皮细胞增殖;B 免疫组化发现内皮细胞能与 CD31 免疫组化发生反应;C 免疫组化发现内皮细胞能与  CD24; D 免疫组化发现内皮细胞能与 VIII 因子相关性抗原 D 发生反应

通过结合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检查,我们诊断为海绵状脾淋巴管瘤。

手术切除肿瘤后患儿恢复良好,术后第 7 天出院。术后 1 年随访,无复发。

学习要点

淋巴管瘤常由于淋巴管先天发育异常引起良性肿瘤,较少受累脏器,多呈现囊肿样。脾脏淋巴管瘤初期无明显临床表现,多是继续生长后压迫邻近结构或是出现感染、出血、扭转、破裂而出现症状。

通过影像学检查常常可以诊断出该疾病。组织学上将该病分为单纯型、海绵性、囊性三种类型,在大多数单个的脾脏淋巴管瘤中,囊性更多见。囊性淋巴管瘤由较大的肉眼可见的淋巴管和多腔的囊性病灶构成。而实质的淋巴管瘤则极为少见。

本病需与血管瘤、囊肿、淋巴瘤鉴别。大多数脾淋巴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但可以引起局部浸润导致巨脾症,因此最好行脾切除。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程培训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